社会聚焦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社会与法 > 社会聚焦 > 正文

最高法明确:知假买假者也是消费者

作者:大状说法  发布时间:2016/11/21 12:17:53 次围观
      中国消费者报北京讯(记者任震宇)1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其中首次明确“知假买假”不影响消费者主张权利。2月12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就相关问题答复中国消费者报采访时表示,法律规定的消费者定义并未将知假买假者排除在消费者之外,《规定》也并未将职业打假人排除在知假买假者之外。


  有观点认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保护范围是“消费者为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服务,受此法保护”,而“知假买假”不是为生活需要而购买,因此不受《消法》保护。


  针对上述观点,最高法在回复本报的采访函中表示,《规定》中关于“知假买假不影响消费者主张权利”的规定,主要依据的是《消法》第二条之规定,即“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法律规定的消费者定义并未将知假买假者排除在消费者之外。消费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消费者是相对生产者、销售者而言的,凡是与生产者或经营者进行交易,从他们手中购买商品,除非其自身也是经营者外,应被看作是生活消费,其身份应当被认定为消费者。对于消费者的概念应当作广义的理解,法律并未明确规定知假买假者不属于消费者。


  最高法表示,不能仅以购买人主观上明知所购商品为假货,就认为其不是为了生活消费。消费者不仅包括为自己生活需要购买物品的人,也包括为了收藏、保存等需要而购买商品,以及替家人、朋友购买物品,购买商品赠予他人的人。消费是由需要引起的,消费者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任何人只要其购买商品和接受服务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商品或者服务再次转手谋利,不是为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易活动,其购买行为则属于生活消费。


  最高法指出,之所以将知假买假者列入法律的保护范围,主要是考虑知假买假者虽然主观上是为了牟利,但客观上确有净化市场的效果,其对于打击无良商家、抑制制假售假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而且,从食品药品消费的特点来看,一般标的额都比较小,消费者囿于诉讼成本的考虑,很少会诉讼。而制假售假者正是利用消费者这一心理,大行其道,这正是假冒伪劣难以遏制的重要原因。知假买假者主观上虽有牟利的动机,但客观上却能制约制假售假行为。对于食品、药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仅仅依靠监管部门的自身力量是不够的,需要充分发挥消费者的作用,需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正是出于上述考虑,司法解释将知假买假者列入法律保护的范围。


       本文网址:http://www.ccn.com.cn/news/yaowen/2014/0214/528259.html


大状说法|公司商务|婚姻房产|刑事辩护|知识产权|交通事故|涉外诉讼|业务范围|收费标准|联系我们|
联系电话:137 7435 4747, 137 6492 0160(杨律师) 工作时间:09:00-18:00 | 地址:上海市普陀区新会路468号中环现代大厦706-708室
※ 我们了解法律,也了解您的权利! ※ 为劳动者做救济,为创业者谋策划! ※选择我们,选择坚强的后盾! ※
Copy Right 2010-2013 大状说法律师团队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SEO大学-网站建设-网站优化